5 「非建制派」就 是要「反建制」

「雨傘運動」和反對「袋住先」後,爭取民主改革的力量,因缺乏聚焦的議題,及面對一個無恥的政權,即使用了各樣抗爭行動,都未能改變政府一丁點兒,頂多只能阻撓政府不能為所慾為。委任李國章為港大校委會主席是這樣;反對版權修訂條例也是這樣。那令不少人都對前景感悲觀,因好像我們無論做甚麼,都不能帶來甚麼實質改變。有些人就傾向用更激進的行動,甚至鼓吹暴力。不論道德上這是否正確,但以實效看,暴力行動對參與者會帶來更嚴重的法律後果,參與的人自然會少很多。故在此階段,這種行動會帶來實質改變的機會也不高。

但我們是否完全沒有希望呢?香港經歷過「雨傘運動」,我有信心不少港人都政治醒覺了,更有超過一百二十萬人曾參與過佔領行動。我絕對相信現在有更多港人是更堅定地追求香港民主的,尤其是在年青及高教育水平的群體。問題只是如何才能把這種強烈的民主聲音轉化為強大的政治力量。

從最近剛結朿的台灣總統及立法院選舉看,選票實在是可以帶來實質改變的。當然香港與台灣的情況是很不同,香港的選舉制度還未如台灣般達到全面的普選,但至少在立法會的一部分,香港還是有民主選舉的。即使那政治空間是很狹窄,但我們應還是可以找到一點兒希望和亮光的。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應可提供一個契機,把支持民主的聲音改變為推動改革的政治力量。

故此,這一屆的立法會選舉與之前或之後的選舉,性質是很不同的。其政治意義是超過個別政治組織及個人的政治理念和盤算,因結果不單影響他們自己,更會左右香港民主改革的前景。但我們眼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建制派以外的政治力量有效地整合起來,去抗衡建制派。

在「雨傘運動」前,爭取民主改革是大家的共同目標,故「泛民主派」這標籤還勉強能涵蓋建制派以外大部分政治力量的不同光譜。 但在「雨傘運動」後,大家雖同是支持民主改革,但已滲入了更多不同的政治訴求,「泛民主派」已經不足以涵蓋建制派以外的廣闊政治光譜了。

但大家還是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大家都是反對建制,也就是反對在現有不公平的政經制度下,讓既得利益群體可繼續享有特權,又高傲地拒絕談判如何在香港有序地建立起公平的政經制度。大家都是希望改變,雖然對改變甚麼、改變多少、如何改變及改變的步伐,意見並不一樣。但我們要成功地「反建制」,結朿建制派在香港政經制度下的特權地位,才有機會真正去談改變及實現改革。

「非建制派」這新的標籤不帶有任何本身的意識形態,除了是反對現有建制的保守政治力量外。但這也只能是一個短期的政治聯繫點,因如果我們在推動政經改革時,大家的意識形態差異就自然會顯露出來。不過那也要在成功達成了「反建制」的短期目標之後才需出現。

「反建制」就是我們現在的共同目標,「非建制派」的所有政治力量,需要在這大前提下,暫時放下分歧,共同參與九月的立法會選舉,不能再各自為政,那才有機會達成「反建制」的共同目標。過去建制派就是利用我們之間的分歧,以分化及逐個擊破的方法,去維持建制的主導權。「非建制派」需要在各個選舉(功能組別、超級區議會和地區直選)、參選名單、選舉工程,以至引導所有支持「非建制派」的選民的投票策略,能夠相互協調,及在過程中體現民主的精神。

九月選舉對「非建制派」有重大政治意義,對建制派其實也是一樣。梁振英早已說了要在今次選舉把泛民趕出立法會。在現有制度下,把泛民完全趕出立法會是沒可能的,故他所說的,應是要把泛民的議席減少至少於三分一,並要建制派在地區直選的三十五席中取得過半。那麼,建制派就能完全主導立法會,既可通過任何政改方案,也可修改議事規則來堵塞拉布。若梁振英能成功在今次選舉達成這目標,他連任的機會就會大增。因此,建制派在今屆的重要政治任務,就是要贏得立法會三分二議席。

面對建制派來勢洶洶的攻勢,無論我們是要守還是要攻,「非建制派」都需要同心協力,這也是成敗的關鍵。

(刊於信報2016年01月30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